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愛德美 Academy 1:700 RMS TITANIC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MCP自砌版(多圖)


今年是TITANIC 鐵達尼號(或稱泰坦尼克號)首航也是沉沒的110週年, 這隻號稱最豪華的郵輪在1912年4月10日展開她的處女航, 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 原預計在4月17日早上抵達紐約, 4月11日離開皇后鎮後便展開穿越北大西洋的旅程, 可是她最終並沒有到達夢想中的彼岸...

適逢現在是鐵達尼號110週年, 最近就買了一盒拼裝的TITANIC以作紀念, 比例為1:700, 是Academy愛德美的MCP版本。鐵達尼號是一場悲劇, 想起鐵達尼號的下場, 不禁有些想流涙, 也是第一次把玩模型有這種感覺, 我諗鐵達尼號自己都唔希望係因為船難而出名...

鐵達尼號的模型比例眾多, 包括1/700、1/550、1/400、1/350、1/200等等, 不過絶大部份是拼裝, 現成的只有細比例而且玩具感很重兼唔平, 所以都不會選擇。大比例的雖然精細, 但部件十分多, 難度很高, 而且船身是白件, 要自行上色, 初玩者實在應付不來, Academy 1/700 MCP的就適合初玩者組裝~

MCP意思是Multi Colour Parts, 是已有基本分色件, 可不用噴油之下完成基本模型賣相! (這裏的MCP不是MCITP證書)

附上開箱片段:




一開盒, 船底部份已是分色膠件, 以膠水黏合便可

TITANIC(鐵達尼號)屬於英國白星航運旗下的三隻奥林匹克級郵輪之一, 她的姊妹艦Olympic(奥林匹克號)是一隻和鐵達尼號外形一樣的郵輪, 也是當時最大的郵輪! 不過因為鐵達尼號的災難加上曾被電影翻拍, 使鐵達尼號成為歴史上最出名的郵輪, 反而奥林匹克號及大不列顛號卻沒太大知名度...

奥林匹克號和鐵達尼號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十二米三軸巴士一樣, 是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空前的大規模。動用了一萬五千個工人, 花了近三年時間建造! 前期單是興建廠房以建造新船已是空前的大工程!


1909年3月, 鐵達尼號開始建造龍骨






二千個船體鋼板從龍骨到艙底均以瓦疊式(鱗狀重疊)鋪設。現今製造業中無處不在的電弧焊接、氣焊和氣割等金屬加工技術,在當時仍處於初期階段, 未能全面應用。當時船體用了超過三百萬根鋼鐵鉚釘連接而成,重量超過一千二百噸。


模型船體兩側的立體感都好靚, 雖然係1/700之下現有的凹凸度有少少誇張, 但整體都係美觀, 反而船底有少少求其, 因為船底竟然完全平滑, 鱗狀特徴無晒, 恰人唔會望個底??? 






模型做了鐵達尼號一些基本間隔(白色部份), 需要以膠水黏合在預留的坑線上, 看説明書基本可完成, 不算困難~



鐵達尼號於1911年5月下水, 當時還未興建煙囪部份







但愛德美模型也有錯誤部份, 螺旋槳安放在指示位置後竟然高低不一



現在回看船體鋼板鱗狀重疊鋪設的確十分美觀, 底部髹上咖啡色的部份一般沉在水線以下, 模型的啡色部份略為做矮左, 下圖為鐵達尼號照片, 可以見到船底深度較大(這個位置也是後來撞到冰山的部份)


(網圖)


底部做矮左, 螺旋槳位置相對就做高左, 過份貼近水面



鐵達尼號在1912年3月30日完工

鐵達尼號全長269.1米、闊28.2米、龍骨至頂部地面高32米、龍骨至煙囪高53.3米

雖然今時今日一隻大郵輪都至少在300米長以上, 更闊及層數更多, 但在1900年代, 鐵達尼號的闊度已相當於一隻帆船的長度了! 而其長度更相當於1940年代的航空母艦!


前後兩根桅杆部份的高度都是47米

前面桅杆安裝了瞭望台, 外面有兩條梯從甲板而上, 瞭望員需要爬梯值班~
模型也有提供4條梯以加在桅杆左右, 但因為1/700相對粗糙, 個人認為唔加上去更順眼^^



當年觀看電影時就被呢四支煙囪(煙通)吸引了視線, 鐵達尼號雖然巨大, 但要用上四支那麼多嗎??

那年代其他船只有一支煙囪...




鐵達尼號煙囪毎支高21.3米、闊大約7米, 屬於巨型煙囪



四支煙囪顯得鐵達尼號十分大咬, 當年的船仍是燒煤提供動力, 在北大西洋航行期間, 受到持份者的聳恿, 船長決定把速度提升到22節(大約40km/ h), 估計豪華的背後, 鍋爐房人員需要日以繼夜在蒸爐旁工作...都是相當辛苦的...



不同角度看, 鐵達尼號四支煙囪是傾斜的(起初以為是垂直的...)


鐵達尼號最高速度是24節(44km/h), 在北大西洋航行期間並未到達極速~


電筒照向模型在牆上的鐵達尼號影子, 看上去相當真實!








船頭船尾的TITANIC字樣由水貼代替, 不過暫時無打算貼上住




滿載時在水中的樣貌






可惜的絶對是1912年的鐵達尼號才是第一次載客航行, 卻在出發之地留下了最後身影...


鐵達尼號載有20隻救生艇, 只能供一千人逃生, 而鐵達尼號的設計是總共可載四千人, 救生艇不足也反映出他們毫無危機意識及對船的耐用程度過份放心... 甚至説鐵達尼號本身就是一隻救生艇! 因此不需要搭載太多救生艇(電影情節也有反映)



Academy的鐵達尼號模型是多年前出品, 船上主要部份也在這比例還原出來, 算是不錯~ 不過分色件就似312 熱狗内籠一樣, 全件單一色了事, 有些應該有不同分色的物件都變了一種色, 需自行上色改良, 否則膠感很重...


發現鐵達尼號第四支煙囪頂部是半封的, 模型有做了這個不起眼的特徴, 原來真正運作的煙囪只有三支, 各自連接鍋爐房, 第四支煙囪只是為了美觀而造, 通風之用, 並無排煙功能, 是一支假煙囪! 這恰好解釋到鐵達尼號雖然巨大, 但都用不上四支煙囪, 其實是三支, 合理!




講到流涙... 老高講第一次世界大戰竟然流涙... 但我看鐵達尼號後更想流涙... 船上一千五百人基本上是枉死的...

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船難: 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撞到冰山最終沉沒悲劇

90年代一些材料科學家得出結論, 當時用於鐵達尼號的船體鋼板在寒冷環境下特別易碎, 加劇了撞擊損傷。材料科學家認為按當時的標準, 鐵達尼號使用的鋼板雖然品質優良且無瑕疵, 但隨著煉鋼術的進步, 後來幾十年用於造船的鋼板均優勝於鐵達尼號。至於鉚釘, 其質量和強度也是當時標準範圍內, 但與最好的鉚釘相比, 承重力卻低了一半...

按照鐵達尼號前半部的空間注滿海水計算的話, 重量幾乎是船身的一倍! 這也可能導致鐵達尼號在大角度傾斜時, 船身無法承受前後極端的的重量而斷開!

其實當時鐵達尼號是以豪華作賣點, 船的結構/用料上的不足都是因為從意外後反思才發現是有不足, 要應付當時"正常航行"其實沒有沉沒的威脅, 鐵達尼號的設計可抵受船體兩側同時被船隻撞撃, 並可承受四個水密艙室同時入水(她的姊妹艦奥林匹克號經歴多次碰撞都無致命問題) 

一般人都會問為何鐵達尼號設計可抵受兩側同時被船隻撞撃竟然因撞冰山而沉沒, 這與世界貿易中心設計可抵受飛機撞撃卻整幢倒塌一樣是一個謎...

4月14日晩, 海面風平浪靜, 沒有月亮, 這令鐵達尼號船員更難察覺有冰山, 但本人始終認為這麼大隻的鐵達尼號竟然因為撞到冰山的一角而完全沉沒, 甚至鐵達尼號殘骸顯示船身已斷開兩截, 實在有個疑問... 鐵達尼號不是堅固耐用嗎??? 但事實鐵達尼號的堅固程度是否根本很差? 世人為了突顯鐵達尼號的宏偉而過份吹大其可靠性? 關於鐵達尼號的分析, 在wiki上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有更詳細的記載。

4月14日晩上大約時11時40分, 鐵達尼號在距離紐約還有二千公里位置撞到冰山, 後來調査發現在鐵達尼號方圓幾十公里還有數座冰山, 正阻礙加州人號的航道!

4月14日晩上, 距離鐵達尼號最近的是利蘭航運加州人號, 只有廿幾公里! 4月14日入夜後, 加州人號曾發出過冰山警告, 不久加州人號發現付近有多座冰山, 船長做了明智的舉動, 就是停船原地過夜, 待日間視野清晰才再出發。


鐵達尼號當時也收到了加州人號的冰山警告, 可是剛好鐵達尼號正發送電報, 鐵達尼號船員沒有理會加州人號的冰山警告並要求對方收聲! 晚上11時半, 加州人號船員"關掉"通訊器下班! (這一幕在電影中也有拍攝下來, 但不知為何這部份最後被刪除!)

鐵達尼號船員不理警告仍高速前進, 成為船難的第一歩!

14日晩上11時40分, 瞭望台船員以肉眼看到正前方有冰山, 馬上呼叫轉向, 以先左轉再右轉試圖繞過冰山, 儘管當時鐵達尼號已經啓動全速後退, 但冰山已經位於正前方不足300米, 就僅是一隻鐵達尼號的距離才緊急轉向實在為時已晩, 水面以下的船頭右側最終碰撞到冰山, 從撞撃角度看其實真是僅僅撞到冰山凸出部份, 如果鐵達尼號船員當晩有聽警告減慢速度, 一定可以避過撞撃!

鐵達尼號船員沒有夜視設備, 僅以肉眼判斷, 成為船難的第二歩!


鐵達尼號撞到冰山後, 有5個水密艙室出現裂逢同時入水, 超越了船隻可承受水浸的4個艙室, 由於多處同時入水, 抽水速度遠不及入水速度, 但後來調査殘骸時發現冰山只造成裂逢而不是大洞, 海水不是洶湧衝入, 而是靜靜灌注, 不過入水範圍比想象中大, 冰山竟然在鐵達尼號船身造成斷斷續續長達一百米的裂逢。


4月15日凌晨0時45分, 鐵達尼號發出第一個求救信號!

據描述, 鐵達尼號撞到冰山後一小時, 船隻整體下沉角度未達5度, 只是微微傾斜, 推斷乘客本來可以有充足時間逃生, 可惜起初高層隱瞞事實, 到要撤離時又安排混亂! (電影情節有反映出來)...


鐵達尼號撞到冰山後兩小時, 船隻下沉角度未達10度, 船頭勉強仍然在水面上, 這表示鐵達尼號的進水速度沒有加快, 但鐵達尼號設計師曾表示鐵達尼號會在意外後一小時, 最多兩小時内沉沒! 這表明鐵達尼號曾經以空間換取時間, 讓船上人員設法逃生! 

在船隻到達臨界點前, 乘客本來有充足時間逃生...可惜船員安排太差, 包括有救生艇竟然未滿座就駛走, 白白浪費了兩小時之外更將至少幾百人判了死刑(他們失去了登艇逃生的機會)...


鐵達尼號發射的救求信號曾被加州人號船員看見, 基於距離關系, 船員在不確定是否出現事故下沒有回應... (事實上那些救求信號必定是緊急關頭才會發放到半空以求有其他船隻看見, 加上鐵達尼號的巨大, 認不出是鐵達尼號的機會很低, 但加州人號並無嘗試發送電報向鐵達尼號確認)

加州人號見死不救, 成為船難的第三歩!


船頭下沉對鐵達尼號的漂浮力造成有極度關鍵性的影响, 這是有根據的, 因為船頭沉到海平面之前, 海水只從船底裂逢進入, 花了兩小時才令船頭下沉!


但船頭沉到海平面之下, 海水快速湧到走廊, 進而湧入内部, 形成海水上下包抄的情況(這也可以説明電影中為何有些場景是海水從上面湧入)! 從這時起, 鐵達尼號扭轉了緩慢下沉的處境, 下沉速度毎一分鐘都在加快, 進入了無可挽回的局面! 

同時, 傾斜的船體令海水越過了隔水艙室的頂部, 開始淹沒之後的艙室, 使船隻進一歩下沉! 所以結構設計上的不足, 成為船難的第四歩!

船公司人員安排不周間接判了仍未逃生的人死刑! 但這又很難怪他們, 他們沒有大災難演習, 誰也沒想到鐵達尼號竟然會沉... 加上起初鐵達尼號下沉緩慢, 有些人沒有急於逃生是因為不相信鐵達尼號會沉! (船公司人員對乘客隱瞞鐵達尼號一定會沉的事實)



還記得電影情節嗎? 第一個煙囪沉到海面時, 繩索被割斷而倒塌, 但奇怪是鐵達尼號的煙囪本身是向後傾斜, 船頭沉沒反而令煙囪與海面保持垂直, 無論如何都不會向前打橫倒塌, 未知煙囪是如何倒塌的?? (有可能是電影安排出來令觀眾緊張的情節)

第一個煙囪倒塌大約是在凌晨2時15分, 從這時起, 鐵達尼號大約毎十秒便増加一度下沉傾角...大量逃生群眾走到船尾, 令船尾的重量増加!


隨著船頭下沉加快, 船尾被升高, 螺旋槳露出水面


凌晨2時18分, 鐵達尼號前半部經已完全浸入水中, 隨著傾角繼續增加, 船身無法承受船尾重達二丶三十萬噸的重量而斷開! 1997年電影中鐵達尼號斷開的一幕是根據了鐵達尼號殘骸及分析當時最大的可能性而判斷出來, 在第三個煙囪後的位置斷開到達龍骨, 並引致第三及第四個煙囪倒塌!


但龍骨未完全斷開, 前半部的重量再次把尾部拉起, 以近垂直的角度沉入海中




4月15日凌晨2時20分, 鐵達尼號完全沉入海中...

數百人伴隨鐵達尼號落入不足2度的海水, 推斷三十秒内當場死亡...

但假設鐵達尼號在海面沒有斷開, 船尾也會以很大的傾角下沉, 不少人相信鐵達尼號沒有斷開


但正如資料所示, 海水注滿了鐵達尼號内部令前半部重量增加了一倍, 中間部份瞬間承受整個船尾的重量, 斷開的確是唯一可解釋鐵達尼號殘骸被一分為二的原因, 船頭殘骸和船尾殘骸足足相隔了六百米遠, 這很大機會是船頭沉進海底期間沿正前方滑行造成! 船尾則垂直滑落及原地打轉, 與海水衝撃造成表面損毀比船頭更嚴重...







鐵達尼號沉進3700米深的大西洋海底

後感: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顯示, 鐵達尼號遇難並不是單一撞到冰山而沉沒, 而是有多個因素導致, 正所謂世界上大多數意外都是人為疏忽引起, 鐵達尼號毎個細微環節均反映是有人為因素而造成, 有資料還顯示鐵達尼號機房內一個煤倉在首航前已經開始起火, 在航行中又燒了數天, 熱冷交叉下可能令船身鋼板更脆弱, 引致撞到冰山時出現較嚴重損毀... 船員行事疏忽(無聽冰山警告仍快速行駛、大安旨意風平浪靜無集中留意前面環境)、船結構設計不足(緊急轉向反應遲緩、隔水及抽水效能明顯不理想)、意外發生後船員無把握時間疏散(控制場面差引致恐慌)、船公司忽略任何意外嚴重性(無搭載充足救生艇引致死傷慘重!)、加州人號船員疏忽(看見求救信號卻沒有前往營救!)

最諷刺是當時只規定一萬噸以上的英國船隻最少要攜帶16艘救生艇並容納990人, 所以實際上鐵達尼號攜帶的救生艇數量比規定已經多出了4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